为了避免刚上临床的小伙伴们一脸茫然,本文就简单梳理下普外科常见到的一些管道。
主要的分类有:图源:作者提供
经鼻
1、胃管
适用于:常用于需要行肠道减压的处置,如肠梗阻、肠吻合术后。
原理:体外连接负压吸引,利用气压差引流消化液。
操作方法:一般长度为 45~55 cm。
测量方法: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的距离,或者鼻尖至耳垂再到胸骨剑突的距离,经过注射器抽胃液,或经胃管向内打气或者注水,听诊器听声音是否有气泡逸出或气过水声。注意操作过程中患者配合吞咽动作。
2、小肠营养管
适用于:不能经口进食,但是消化道功能正常的,如:口鼻咽及上段食管各种因素所致的狭窄。
原理:经管注入流食。
操作方法:X 线介入、内镜下,因为常用于胃瘫患者,留置十二指肠大乳头以下即可。
3、肠梗阻导管
适用于:小肠梗阻,尤其是上段高位梗阻。
原理:利用管前端水囊的固定作用,借助于肠道蠕动向远端梗阻位置推进,体外连接负压引流,从而实现肠梗阻导管向前走。
操作方法:内镜、X 线介入条件下,一般置入深度 75 cm(十二指肠大乳头以下),水囊注水 12~15 mL,必要时在临床中适时调整。
4、三腔两囊管
适用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原理:三腔指食管气囊腔,胃气囊腔,胃管腔;根据出血部位,充起水囊部位,起压迫止血作用。
操作方法:徒手,类似于下胃管,过程较胃管更痛苦,需配合石蜡油润滑。
经口
1、气管插管
适用于:口咽气道梗阻,或者全麻手术需呼吸机辅助呼吸。
原理:气囊固定导管,管道通气。
操作方法:喉镜辅助,导管前端进入声门后,拔出导丝,一般 20 cm 左右,充起气囊,固定导管。
* 气管导管:
适用于:长期需要辅助呼吸,或者紧急情况下喉头水肿的抢救措施。
原理:管道通气,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
操作方法:环甲膜切开,金属套管是永久性的,硅胶套管一般留置时间不长于 3 天。
胸部
1、胸腔穿刺置管
适用于:胸腔积液或积血而导致肺不张,影响呼吸。
原理:管外与胸腔气压差。
操作方法:利用胸穿针徒手穿刺引流,超声引导下穿刺。
2、胸腔闭式引流管
适用于:胸腔内的手术。
原理:利用重力和呼吸运动的原理,结合水封瓶内液体的共同作用,起到引流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促进肺复张的作用。
操作方法:术中留置或者超声引导穿刺,类似于胸腔穿刺。
腹部
1、腹腔引流管
适用于:腹腔内手术,主要引流术中可能存在的渗液或局部脓肿等。
原理:腹腔外连接抗返流引流袋。
操作方法:手术中留置,内侧端口一般位于腹腔最低位(盆腔 or 肝肾隐窝),或者位于手术缝合不确切,担心出意外的部位。
2、胆囊造瘘管
适用于:胆囊的炎症或者胆管的阻塞,保守治疗无效,可选用;或者对于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选用。
操作方法: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3、T 管
适用于:胆总管相关手术,起引流胆汁和支撑胆道的作用。
原理:T 型管,三边联通。
操作方法:腹部手术中放置,无法经介入方式放置
4、PTCD 管
适用于:梗阻性黄疸的紧急或临时处置,解除黄疸。
原理:梗阻远端压力较大,顺着压力差,引流出体外。
操作方法:超声引导。
5、盆腔穿刺管
适用于:多见于腹部手术后,怀疑有盆腔脓肿,感染性,吸收较慢,严重影响生存,或者阑尾周围脓肿也可以留置。
原理:管内外压力,外接负压引流袋。
操作方法: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于积液低位处。
经肛门
1、 肛管
适用于:直肠切除吻合后手术,减轻吻合口张力,防止术后瘘。
作用:引流吻合口上段的肠分泌液。
操作方法:术中留置,内侧端位于吻合口近端,远侧位于体外,并在肛周固定。
意义:有文献报道未放置肛管是预防直肠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尿道
1、尿管
适用于:全麻手术患者,且手术时间较长或无法估计。
操作方法:管道经石蜡油润滑后,经尿道口插入,直至有尿液引流出后,在往里插入 4~6 cm,水囊充水固定,往外拔致阻力时,再往里送 2 cm 左右。置入深度和尿道长度有关,具体长度临床关注较少。
本期话题以上这些是作为低年资住院医师日常接触的相关「管子」。
排版:张洁
投稿:zhangjie4@dxy.cn
参考资料:
[1] 贺银成. 国家临床执业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应试指南.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2
[2] 陈孝平. 外科学. 第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