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患者(AHF)入院后的 30 天死亡率以及出院后的 30 天再入院率居高不下,因此对于 AHF 患者治疗过程中早期疗效的快速监测和敏感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传统的实验室指标脑钠肽及常规胸片检查均存在诸多不足。
肺超声 B 线已被证实对肺水肿的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实时反映其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可用于早期判断 AHF 的治疗疗效,为临床决策的调整和患者预后分析提供无创性指标。美国的 Martindale 等学者对肺超声 B 线用于评估高血压性 AHF 患者临床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文章发表于 2018 年第 2 期 J Ultrasound Med 杂志上。
研究共纳入 19 例高血压性 AHF 患者(平均年龄 67.5 岁,男性占 35%),纳入标准:收缩压 ≥ 180 mmHg,急性呼吸困难起病,出现病理性肺超声 B 线(≥ 3 条/肋间隙,前胸壁两区快速扫查法)。患者住院期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当 VAS 评分量度改善 2 cm 时,提示早期治疗有效。
入院时、VAS 评分改善 2 cm 时以及出院时分别对每一例患者进行肺超声检查。肺超声检查采取胸部 8 区扫查法(前胸壁和侧胸壁分别分为上下两区)。记录每区中某一肋间隙能显示的最多 B 线数量(图 1),最终肺水肿的评分为 8 区的总和。
图 1 肺超声声像图。图 A 为正常志愿者,无 B 线;图 B 为肺水肿患者,出现孤立、离散的 B 线;图 C 为肺水肿患者,出现弥漫、融合的 B 线
研究发现,入院时、VAS 评分改善 2 cm 时以及出院时三个节点的肺水肿超声 B 线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47、25 和 8,呈依次下降趋势,且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的肺水肿超声 B 线评分中位数较入院时下降了81%。另外,肺超声B线评分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可重复性良好。
作者指出,基于胸部 8 区扫查的肺超声B线半定量法对 AHF 治疗后早期疗效的趋势判断,临床医师能在后续工作中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决策调整作出相应的优化。研究选取的高血压性 AHF 的肺水肿病变更为典型,对有效治疗的早期反应更显著,更有利于验证肺超声用于 AHF 早期治疗疗效监测的可行性。高血压性 AHF 患者通常能在有效治疗的短时间内获得肺水肿的完全消退,若短期无法完全消退,则提示需调整用药方案,而若出院时仍无法恢复的持续性肺水肿患者,则预示其再入院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