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守维、杨媛
急诊室是人世间最接近修罗场的地方,世间各种痛苦,煎熬,死亡都汇聚于此。
正因如此,以急诊室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质量的优劣见仁见智。
然而要说其中最真实、最震撼的一部,《急诊室故事》绝对排的上号。
78 个固定摄像头,66 路全方位收音,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这个最能浓缩和折射人生轨迹发生巨变的地方为切口,通过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的全景纪录,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个个或温馨或残忍的急诊室故事。
但真实并不等于无聊,没有表演,没有跟拍,没有流量担当、没有巧设的话题,豆瓣上也能飙到 9.6 ,超过 80% 的观众评五星——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丁香园(微信号:dingxiangwang)一起,来一窥这急诊室里的人生百态。
紧急的抢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全国闻名的急性创伤急救中心,几乎每天都会有因各种原因遭遇重创的患者被送进来。
这天,骨科收到了一只断手,手大体断成 4 节,里面的骨头也碎了。
这只被机器绞成碎片的手,属于河南女工滑凤伟,老板和工友们把她送进急诊室,从断手到进入医院,她都异常平静,平静到让人不相信——她刚刚失去了一只手。
她满心以为,这里有顶级医生,自己的手一定能够被接活。而事实上,像滑凤伟这种情况,再植成功率非常低,就算接上了也很有可能出现坏死和感染。
医生正跟滑凤伟交代伤情,可一听说自己的手接不回来了,平静的滑凤伟突然陷入崩溃,仿佛才刚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医生刚要上前安慰,这时,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这个一贯坚强的女人,竟扑通跪在了医生面前,请求医生为她接手,能接几节是几节……
这令人不忍的一幕每天都在急诊室上演,这边,骨科医生在为滑凤伟的哀求而为难,而另一边,一条鲜活的生命正在生死线上挣扎。
37 岁的汪正芸在上班途中被一辆土方车撞倒,车子从双腿上碾压过去,送到医院时,汪正芸的双腿已是血肉模糊,不忍直视,剧烈的疼痛让她不住地嘶吼。
右下肢损毁伤,左下肢多发开放性骨折,生命体征极度不平稳,血压 40/20 mmHg。损毁的双腿像开放的水龙头,血流如注,根据医生初步判断,汪正芸的失血量达到 3 千到 4 千毫升,几乎超过她全身血容量的一半。
眼看着妻子的血都快流干了,从出事到入院一直强忍悲痛的丈夫童来俊,终于难以抑制自己的心痛和惊恐,嚎啕痛哭。
看到这里,笔者的心也跟着童来俊一起稀碎……
然而痛哭起不了任何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汪正芸失血量越来越大,大量失血的她,让抢救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刻,截肢,生命很可能终结在手术台上;不截肢,生命将会流逝于血泊之中。
现场指挥的张主任是急诊室的定心针,但这种情况对他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他一边催促血库配血,一边通知骨科医生会诊,一边时刻关注着汪正芸的状况……
在张主任的一再催促下,鲜血终于送到了,拿到血后,护士连单子都来不及写,也等不及冰冻的血恢复至常温,便立刻为患者挂上,用手挤进去,用加压器加进去,因为他知道,再等上 5 分钟,病人就真的没了。
大量输血后,汪正芸暂时逃过一劫,大家绷紧的神经也终于放松了一点。骨科医生随即赶到了抢救室,但那两条重伤的腿对手术医生而言也是巨大的考验。
为了保命,最保险的做法就是直接截肢,但只要有 1% 的机会可以保腿,医生就会做 100% 的努力——
能不能不截肢?
我如果能够把血压拉住的话,你们还有希望
还是保(腿)吧……
大量的鲜血和医护人员的分秒必争,终于为汪正芸争取到了上手术台的机会。
然而,由于她伤势太重,为了保命,最终不得不截掉了一条腿。
令人欣慰的是,术后的汪正芸恢复良好,床边有丈夫的悉心照顾,从生死线上捡回来了一条命后,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平静笑容。
术后的汪正芸恢复良好
另一头,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但滑凤伟强烈的愿望让医生决定拼尽全力试一试。经历了 17 个小时的漫长手术,滑凤伟的大部分断指被奇迹般地接活,手部 45% 的功能被保留下来。
术后的滑凤伟
从刚被送来时的撕心累肺,到术后的平静安稳,经历了这一遭,想必汪正芸和滑凤伟都会对生命有不一样的感悟。
摄像头将这一幕无言地呈递到观众眼前,仿佛告诉我们,生命,就是如此脆弱而又如此蓬勃。
而如果说病患是抢救室里的第一主角;那家属,则是徘徊在抢救室外,面临生死抉择的一群人。
伤病面前,家属的挣扎
除了患者的呻吟,在急诊室里,你能听到的最多的字就是——钱!
你去常州怎么了?去常州就不能打钱吗?
我等着钱救这个人,你现在付不付这个钱现在……
这个满口钱钱钱的小伙子叫刘通,他的父亲在建筑工地工作时被倒下的墙体压伤,老板付了五千块后,就消失了。
电话那头,是语焉不详的拖延和逃避,电话这头,父亲的状况非常严重,已经远远超出了 5 千块可以解决的范围——双下肢多发骨折。
由于手术难度较大,医生建议刘通父亲的手术分两次来做,受伤已经 4 个小时,按照 6 个小时内的黄金救治时间来看,刘通的父亲必须尽快做完第一次手术,时间每拖一小时,离截肢就更近了。
而收费窗口报出的手术费用对刘通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近 5 万 4 千块,老板给了 5 千,加上妈妈和亲戚凑的钱,一共有 2 万 4 千元,还差近 3 万元,怎么办?
为了筹到剩下的手术费,刘通打了所有能打的电话——战友、亲戚,甚至在情急之下给部队打电话,想让部队给逃跑的老板施压。
然而,想要在两三个小时内筹到近三万元的手术费,这几通电话要么杯水车薪,要么于事无补。
医院里人潮涌动,他们,独自彷徨……
可能有人会问,那医院不能先做手术后给钱吗?
通常,对于一些急救的病人,医院是可以办理欠费的,但是刘通父亲的手术需要植入一块钢板,钢板属于第三方供货,再加上刘通父亲的伤情并没有危急生命,按规定,这种情况医院没法办理欠费。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医院里,患者家属常常会对医生说,钱不是问题,要最好的治疗。可是对于有些家庭来说,钱就是最大的问题,底层人民穷苦在这里展现的淋漓。
三万块的手术费面前,人性一览无余——出了事就甩手的老板,慌张无助的家人,坚韧抗事的儿子……
好在,刘通最终还是借到了钱,父亲顺利地进行了手术,没有留下遗憾。
急诊室里,家属有家属苦,医生也有医生的苦——医护们除了为生命奔忙,更要面对种种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之苦
每到换季流感高峰期,医院就格外忙碌。内科排队起码要等上 4、5 个小 时。排成长龙的队伍成了救治的最大阻碍,人满为患的急诊大厅里,焦躁的味道在空气中蔓延,一触即发……
这天上午,一位实习护士就被一个急于看病的高血压男患者打了——因为口舌之争,男患者情急之下敲了实习护士的头。
镜头下,一边是暴跳如雷的患者——
一边是脸都哭肿了的护士——
医患矛盾如此凸显,到底是谁的错?镜头也在提问着,它跟随警察来到了内科诊室。
警察本想寻找这场冲突的目击者,不料排队的患者却借此吐槽:为什么看个病要等这么久,怎么不多安排几个急诊医生?一位患者更是质问,这急诊等这么久,跟门诊有什么区别?
可什么是急诊?
有的病人认为,急诊就是能立即看病的地方,有的病人认为,我觉得我的病很急,就应该去急诊。抱着各种错误认知而选择急诊的人绝非少数,蜂拥而至的病人使得急诊再也急不起来,而真正需要急诊的危急病患反而被拖延。
患者情绪化,往往将不满的情绪转嫁到医生护士身上,可医生何尝不辛苦?患者一多,他们就都进入了不吃、不喝、不睡,只接诊患者的「成仙状态」。就算等上 4、5 个小时,也已经是分流病人后的情况了。
说白了,医疗资源紧张。
再看那扇紧闭的导管室大门。门内,医生正在奋力抢救还未手术就室颤的患者,剧烈的疼痛令患者挣扎惨叫;门外,家属听到亲人恐怖的呻吟声,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边骂边锤门……
电击除颤了 5、6 次,又放了支架开通血管之后,患者被抢救了回来。可一打开门,就是不明真相的家属劈头盖脸的责骂。
然而,家属不明白,因为自己先前迟迟不肯签字,耽误的每一分钟,对患者来说都是致命因素,也不明白,电击本身就是很痛的,医生实际在救命。
说白了,医患之间长期信息的不对等,让病患对医生极度地不信任。
本纪录片正是尽量让医患之间的信息透明,就像餐馆把后厨搬到前台。
你还可以看到,不是医生拖延迟迟不肯手术,而是要等患者达到最佳的术前状态,才能保证更好的手术结果;不是医生要赚钱才劝患者手术,而是从专业角度出发,这是他们认为对患者最好的处理措施;不是医生怠慢患者,不给患者请最好的医生,而是要争分夺秒抢在时间窗内手术,从而避免截肢,当一位医生尽全力为你治疗伤痛时,他就是最好的医生!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有人说,拍战争片的目的就是减少战争。同理,医疗题材的片子也应该做到增加医患之间的理解。普及医疗知识,减少疾病与冲突。
《急诊室故事》做到了——很多患者看到片子后,知道自己做错了,专门跑回医院过去给医生道歉,有的医生也反省自己对患者态度确实不太好。
诚如本片的主题——生命有痛,有你真好!是啊,生命难免有意外、有疼痛,但有全力救治你的医生;有为你奔忙,陪伴你左右的亲人,伤痛面前,我们便不会再过于胆怯。(责任编辑: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