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近些年来,全球抗生素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与日俱增,用量不断增加,致使抗菌药物敏感性、有效性与安全性逐渐下降,随着部分超级耐药菌的扩散,其更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目前,采用有效的抗生素剂量、合适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和恰当的疗程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并尽量减少抗生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案在世界上已达成共识。
RRT 患者临床给药方式缺陷与不足
2011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Frédérique Jacobs 教授发现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标准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方案并不能在危重肾替代治疗(RRT)患者体内达到有效抗菌剂量。由于 RRT 患者本身存在的功能器官障碍、血流动力学改变、机体代谢环境异常等因素,以往几乎所有药物研究都将 RRT 患者排除在外,导致普通患者药物动力学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 RRT 患者,因此急需对 RRT 患者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
有鉴于此,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药学院 Jason A. Roberts 等人对 16 位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重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系统比较了连续输注和间断输注两种输注方式后美罗培南在 CVVH 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 PK/PD 达标率,并将其结果发表在 2015 年国际抗菌药物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 microbial Agents)。
研究思路与方法
根据欧洲药敏试验联合委员会(EUCAST)2013 年数据库标准——普通细菌的美罗培南药物临界浓度 MIC 为 2 mg/L,设定间断输注的达标指标为 40% T>4×MIC,连续输注为 100% T>5×MIC,分别对两种给药方式的 PK/PD 达标率进行测定, 详细研究思路见图 1。
连续输注与间断输注后美罗培南均符合临床药代动力学要求
在连续输注方式情况 1 和情况 2 中取样检测发现,美罗培南的药物血浆浓度始终大于 10 倍最小抑制细菌浓度(MIC);在间断输注方式的两种情况下,美罗培南药物血浆浓度始终大于 4 倍 MIC,说明两种输注方式均能达到 PK/PD 目标值,见图 2。
连续输注组与间断输注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间断输注组在两种情况下达到的最高药峰浓度 Cmax(情况 1:64.66 mg/mL 和情况 2:64.80 mg/mL)均显著高于连续输注组,然而在情况 1 下,连续输注组稳定血药浓度 Css 25.96(24.51-41.64)mg/mL 则明显高于间断输注患者的药谷浓度 Cmin 16.99(15.67-19.83)mg/mL,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 1。
小结与启示
该研究表明,对于 CVVH 重症患者,美罗培南连续输注比间断输注能够更快达到与更好地维持稳态血药浓度,因此,美罗培南连续输注是 CVVH 重症患者一种更可取的给药方式。此外,该研究中的两种给药方案均轻易达到了理想的 PK/PD 目标值,提示若细菌易感,较低剂量即可应用于 CVVH 患者,若存在耐药细菌,连续输注在达到 PK/PD 目标值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
文章编译于:
Jamal J A, Mat-Nor M B, Mohamad-Nor F S,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meropene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ceiving 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mofiltra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ntinuous infusion versus intermittent bolus administ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15, 45(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