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急症救治:心肺复苏推荐标准的循证依据与更迭

2017-01-13 08:05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作者:沈洪
字体大小
- | +

中国循环杂志发布了「心血管急症救治:心肺复苏推荐标准的循证依据与更迭」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自 1960 年 Kouwenhoven 等报道了 14 例经胸外心脏按压而存活的病例,1962 年直流单相波除颤开始使用以来,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和光辉的历程,「早期识别求救、早期 CPR,早期除颤,早期救治」作为「生存链」的心血管急救模式,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从而每年挽救了数以千计人的生命。

由于全世界各地急救医疗服务(EMS)系统的不同,心脏骤停复苏存活率也存在惊人的差距,为使更多心脏骤停患者能成功获救,就必须使现场目击施救者和医务人员能相融在一个 EMS 系统中,步骤一致,做到整体紧凑的救治,实现从现场急救、存活入院直至神经功能完好出院的最终目标。究竟心肺复苏推荐标准的循证依据是什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依据是否在更迭?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主要标准的依据

 1. 简化的 BLS 流程

BLS 标准中「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顺序更改为「C-A-B」(胸外按压- 气道-呼吸)新的流程,其重要意义是为缩短从心脏骤停到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有研究认为,被目击心脏骤停患者的高存活率关键在于心脏按压和早期电除颤。 A-B-C 顺序需要固定头位、开放气道、口对口呼吸、放置隔离或使用球囊-面罩呼吸器等,而使开始胸外按压受到延误;C-A-B 顺序可以立即行胸外按压,完成第一组 30 次的心脏按压只需 18 s,故在人工呼吸前先行胸外按压更为重要。

2. 单纯 CPR: 

单纯 CPR(Hands-Only CPR)是指不采取人工呼吸的 CPR,特别是对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或不愿做传统 CPR 者更有意义。新指南认为,对多数院前心脏骤停现场施救者所作单纯 CPR 实际预后与传统 CPR 相一致,但儿童则以传统 CPR 更好。

有多项研究支持此项指南推荐,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4902 例被目击的心脏骤停患者,其中 783 例使用传统 CPR,544 例用单纯 CPR,观察 1 年神经预后良好的结果,单纯 CPR 较无目击者 CPR 结果明显要好 [(4.3%:2.5%,比值比(OR)1.72;95% 可信区间(CI)1.01~2.95],而与传统 CPR 预后相近(4.1%,OR,1.57;95% CI 0.95~2.60)。

另一项前瞻性人群院前心脏骤停研究显示,4068 例院前心脏骤停成人患者,其中 439 例(11%)被目击者行单纯 CPR,712 例(18%)接受传统 CPR,2917 例(72%)现场未作 CPR。CPR 组较未作 CPR 组神经预后明显好(5.0%:2.2%,P < 0.0001),单纯 CPR 较传统 CPR 神经预后良好率要高(6.2%:3.1%,P = 0.0195)。

无证据表明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有益的。但针对 17 岁以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总结 5170 例,3675 例(71%)为非心原性骤停,只有 1495 例(29%)是心原性骤停。1551 例(30%)接受传统 CPR888 例(17%)接受单纯 CPR现场接受 CPR 组神经预后良好明显高于未接受 CPR 组(4.5%:1.9%OR 2.5995% CI 1.81~3.71)但传统 CPR 较单纯 CPR 的神经预后良好率明显要高(7.2%:1.6%OR 5.5495% CI 2.52~16.99)表明儿童更宜采用传统 CPR。

3. 确保高质量 CPR

新指南强调高质量 CPR 是要提供适合按压频率和幅度,心脏按压频率由大约 100 次/min,改为至少 100 次/min;推荐成人按压幅度由 4~5 cm 改为至少 5 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廊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一项 1992 年~2005 年间瑞士研究显示,使存活率改善的因素为目击者施救由 1992 年 9% 至 2005 年 15%(P < 0.0001),现场目击者行 CPR 从 31% 增到 50%(P < 0.0001)。针对减少按压中断(Minimally interrupted cardiac resuscitation,MICR)改善存活率的研究,经 MICR 培训者对 886 例心脏骤停患者施救,出院存活率由原 1.8% 增至 5.4%,其中 174 例被目击的心室颤动者存活率由 4.7% 增至 17.6%。 2460 例心脏骤停病例经 MICR 结果分析存活率明显改善,MICR 组比较非 MICR 组存活率明显升高(9.1%:3.8%),有目击与无目击的心室颤动存活率分别为 28.4%:11.9%。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 新五环节的「生存链」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涉及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最终预后的改善。新的「生存链」的第五个环节是指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救治,即从心脏骤停识别开始,经 CPR、早期除颤(AED)ACLS 以及 ROSC 后的救治,直至存活出院。

根据 Utstein 登记分析,选择 1996 年~1998 年,2001 年~2003 年及 2004 年~2005 年 3 个二年时段,通过提高减少中断高质量 CPR 对预后影响的研究显示,不同年段予 ACLS 患者例数分别为 454、449 和 417,总存活率由 7%(第一时段)升至 13%(最后时段),P = 0.002,被目击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VF/VT)停搏者存活率从 15% 增至 35%,P = 0.001。

另一项 1998 年~2006 年前瞻性心脏骤停人群队列研究,目的是观察 1 个月内神经预后良好程度。42873 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其中 8782 例经目击证实为心原性骤停。各间隔期为患者倒地到求救、开始 CPR、首次除颤分别为从 4 min 减到 2 min、9 min 减到 7 min、19 min 减到 9 min。目击心室颤动心脏骤停 1 个月神经功能良好从 6% 升至 16%(P < 0.001)。

结果证明加强 ACLS 及复苏后的救治这个生存链环节可明显改善预后(OR 0.8495% CI 0.800.88)。123 例通过提高 CPR 质量与 101 例基线队列对比研究显示,对预后有明显改善。降低平均呼吸频率(13 /min18/minP < 0.001)增加按压幅度(50 mm44 mm,P = 0.001)等指标,可使 ROSC 提高(59.4%44.6%P = 0.03)但出院存活率未见改善(7.4%8.9%,P = 0.69)。

2. ACLS 推荐与更改

新指南的 Ⅰ 类推荐:

(1)使用二氧化碳定量波形图检查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复苏效果。复苏通气时常规使用气管环状软骨压迫方法已不再推荐。

(2)对有症状心律失常干预方法的重要改变。腺苷被考虑用于稳定、单一宽 QRS 波形,且固定、单形态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对有症状或不稳定的心动过缓阿托品治疗无效时,推荐静脉注射(IV)变时激动剂可替代体外起搏;此外,对无脉电活动(PEA)或心室停搏不再推荐常规使用阿托品。

(3)建议使用易行的生理学参数,推荐可根据呼吸末 CO2(PETCO2)结果监测 CPR 质量和对 ROSC 的判断;胸外按压放松时动脉压力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以及按压频率及幅度、胸廓回弹、按压中断持续时间、通气频率及幅度,均作为适时监测和优化 CPR 质量的指标。

心脏骤停后的救治

2010 年指南认识到要加强对 ROSC 患者全身反应综合征的认识,进行多学科优化干预才可能使神经功能良好和改善出院存活率。心脏骤停后早期救治及主要目标:

1. 维护及优化 ROSC 后患者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

2. 转运至适合的医院或综合心脏骤停后救治的监护病房;

3. 鉴别和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干预性治疗;优化体温控制治疗,有益神经功能恢复。

一项多中心、盲法使用亚低温(32°C~34°C)24 h 方法,观察 6 个月神经预后良好、死亡率。以及 7d 并发症发生率研究显示:亚低温组 75/136(55%)预后良好率(脑功能分级:1:恢复良好;2:中度致残)较常温组 54/137(39%)明显高(OR 1.40,95 % CI 1.08~1.81);亚低温组死亡率 41% 较常温组 55% 明显低(OR 0.74,95 % CI 0.58~0.95);7d 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

另一项涉及复苏后昏迷患者血管内降温至 33°C 持续 24 h 与常规治疗组对比研究结果,降温组存活率明显提高 [67/97(69%):466/941(49%),P < 0.001)];降温组较对照组神经预后明显好(53%:34%,P = 0.0003),心动过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心肺复苏标准新依据的更迭

每次新推荐标准并非能够一疏而就,总会引起更多争议或带来更多试验验证的各种依据,自 2010 指南发布后便不断地有不同的结论发表。

1. 新推荐按压幅度并未带来理想的效果

一项即将发表的回顾研究结果认为,新指南推荐成人按压幅度由 4~5 cm 改为至少 5 cm 的标准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分析 294 例复苏患者按不同按压标准,145 例遵循 2005 年指南按压 40 mm 标准,149 例按 2010 年指南 50 mm,按压平均幅度分别为 47.1 mm、49.6 mm(P < 0.001),不足按压复苏的比例由 73.9% 降至 49.1%(P < 0.001),但这一改变心肺复苏者行为的标准,实际上 ROSC 率仍为 49.0%:46.3%,效果未获明显改善,由此 50 mm 的按压幅度推荐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2. 何处为最有效的按压部位:

一例 114 例复苏成功患者适当心脏按压部位的研究,旨在验证两乳头连线与胸骨相交处(A 点)作为推荐标准的有效性,除推荐标准部位,另选取胸骨剑突联合部(C 点)以及两部位中间点(B 点),采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心脏断层扫描比较三部位所代表心腔的区域。结果显示,胸骨剑突联合部(C 点)较 A 点和 B 点更大范围地覆盖左、右心室区,A 点所占左心室面积(65 ± 236)mm2,B 点为(365 ± 506)mm2,C 点为(1099 ± 817)mm2(P < 0.001)。研究结论是按压胸骨剑突联合部可能对挤压心室更有效。

3. 心脏骤停复苏低温目标管理

对复苏后昏迷患者血管内降温至 33℃ 持续 24 h 已作为较公认的标准。一项国际性随机研究涉及 939 例复苏后无意识患者对比 33℃ 组与 36℃ 组间的总死亡率,180 天神经功能预后和死亡率。33℃ 组与 36℃ 组死亡率分别为 50%:48%(P = 0.51); 两组 180 天神经功能预后和死亡率分别为 54%:52%(P = 0.87)。研究结论,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 33℃ 组未必较 36℃ 组更佳。

自新的心肺复苏指南推荐标准颁布以来,在更深、更广泛领域的相关研究陆续发表,有关心脏骤停及复苏后损伤机制的研究,相关流行病学分析,低温治疗与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各类辅助复苏方法的应用,新的推荐标准依据可谓层出不穷。其实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注:本文由沈洪制定,发布于《中国循环杂志》杂志 2014 年 5 月第 29 卷第 5 期。

下载医学时间 APP,获取最新指南。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孙舒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