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液体管理可对危重病人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2016-09-29 07: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sweety
字体大小
- | +

静脉补液(IVF)常被用来恢复血容量以及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和医院其他科室,适当使用液体治疗对患者有一定益处。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血容量超负荷时,同样存在潜在风险,并对患者的器官衰竭和死亡率存在影响。

为避免容量超负荷及其相关并发症, 在 ICU 患者补液治疗中需更多应用液体管理策略。来自美国的 Erin Frazee 教授等通过回顾性研究液体超负荷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液体管理进行明确定义,同时阐述静态血容量测定标准与动态检测的区别,分析不同液体类型的应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这一文章发表在 2016 年 5 月 Kidney Disease 杂志上。

目前为止,最佳静脉补液(IVF)剂量尚未明确。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有学者建议初始补液剂量为 30 mL/Kg。同时,液体复苏的目标是使中心静脉压(CVP)维持在 8~12 cmH2O,平均动脉压 ≥ 65 mm Hg, 尿量 ≥ 0.5 mL / kg / h, 中央静脉 (上腔静脉)或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大于 70% 或 65%,以及血清乳酸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而照目前研究来看,上述液体复苏目标的界定范围,即使不全被否定,也是具有争议的。一方面,静态检测液体容量已被证实是不准确的,其将会导致容量超负荷及其他相关副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没有自主呼吸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动态检测液体容量将会受到限制。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多数临床医师将患者体重较入院时增加大于 10% 定义为液体容量超负荷,也有人将临床症状及体征列为评价是否超负荷的标准,如新发的进行性可凹陷性水肿,皮肤裂纹以及全身性水肿等。而无论容量超负荷的定义如何,有大量研究表明,其与 ICU 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具有相关性。

基于上述最新研究,急性透析质量倡议(ADQI)阶段:救援、优化、稳定、降级。在第一阶段(救援), 静脉补液的主要重点是适当补液改善改善血容量低灌注不足,在优化和稳定阶段, 重点是保持适当血流灌注, 避免进一步容量超负荷,而最后一个阶段(降级)中,将逐步减少液体复苏期间使用的液体量。

也有研究表明,除了用于复苏的补液量, 使用的补液类型也会影响病人的预后。静脉补液的液体类型分为胶体和晶体,一方面,每种液体类型在扩张血管内容量上都有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

因此,在液体复苏时需慎重选择液体类型。例如,羟乙基淀粉可影响肾功能, 补充白蛋白可增加头部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氯化物浓度较高的晶体或许会增加患者死亡率以及影响肾功能, 而这些,只是液体管理研究中目前发现的例子。

ICU 患者的液体管理,在近几年成为热点话题。补液剂量以及液体类型的选择,与其他治疗药物的选择同样重要。临床医生在应用静脉补液时,需谨慎评估补液带来的风险与获益,同时应考虑不同液体种类的适应证及副作用,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