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科技术、心肌保护和围术期管理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危患者接受更复杂的心脏手术操作。这类患者生理储备有限,围术期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占用更多医疗资源。
目标导向治疗是通过液体复苏、强心药物、红细胞输注等手段,达到血流动力学目标,改善组织氧输送的方法。已有较多研究评价了该方法在高危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效果,但在心脏外科中目标导向治疗的作用尚不明确。
来自巴西圣保罗的 Osawa 教授等对接受心脏手术的高危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目标导向治疗可以降低心脏术后严重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该研究于 2016 年发表在 Critical Care Medicine 杂志上。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纳入了 126 名接受冠脉搭桥或瓣膜手术的高危患者(ESCORE 大于 6 分、EF 小于 50%、2 周内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复杂心脏手术)。观察从体外循环或球囊反博撤机开始、到入 ICU 后 8 小时时间段内,不同血流动力学目标对预后的影响。
目标导向组通过无创心排量监测,以心指数(Cardiac Index)大于 3.0 L/min/m2为目标。而对照组仅以乳酸、尿量、ScvO2为目标进行常规治疗。干预手段包括液体复苏、多巴酚丁胺、输注红细胞等。
研究结果发现,目标导向组患者术后更少发生严重并发症,尤其是感染和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更低。同时,目标导向组患者 ICU 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但两组 30 天病死率没有差异,鉴于技术进步,心脏手术死亡率已很低,治疗方法对生存预后影响依赖更大样本的观察。
心脏外科特点利于目标导向治疗实施。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相比,择期手术具有更明确的干预时机。而明确的血流动力学目标也可使干预强度更精确(目标导向组液体量更少,去甲肾上腺素总量更低),避免过度治疗对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这在心脏外科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高危患者,高度程序化的目标导向治疗可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缩短 ICU 和住院时间,在心脏外科或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