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保护:ICU 医生不能松的一根弦

2016-03-10 15:22 来源:丁香园 作者:doctorzxm
字体大小
- | +

对于重症患者,不管早期治疗是否针对神经系统,保护脑功能都是最终的临床目标之一,因此,不论是因为颅脑疾病还是其它器官疾病入住 ICU,医护人员都应该提高对脑功能保护的意识,因为这可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长期预后。

来自哈佛医学院的 Taske 和剑桥医学院的 Menon 两位博士在 JAMA 2016 年 2 月刊文,阐述了脑在重症医学中的地位。

脑保护的困惑 

近年来,神经重症的专科诊疗技术得到的迅速发展,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临床,如脑脉氧监测、脑微透析技术、连续脑电监测等等。这些床旁技术的开展,再结合 MRI、PET等影像技术,使临床可以更深入细微的了解病理生理、组织功能。因此,人们理所当然认为这些技术可以优化治疗和改善预后。

然而,研究结果却令人困惑。许多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诊疗方案,如促红细胞生成素、亚低温、颅内压监测等等,虽然被认为是脑保护的有益措施,但临床上仍争议不断。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了临床结果的判断,所以,怎样有效区分出获益对象才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同样,脑保护策略的实施,对医生往往也是一个挑战。当医生采取的措施更侧重脑保护时,对器官间的平衡有时不得不妥协,比如:为了保证充足的脑灌注,临床上采取扩容、升压等措施,就有可能诱发急性肺水肿。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时刻都是挑战。

重症患者的脑功能障碍 

临床上,ICU的非神经科重症患者也容易继发脑功能障碍,其中,成人患者最常表现为谵妄,而儿童患者更多表现为镇痛镇静药物的戒断综合症;同时,研究也证实脑功能障碍导致了更长的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

这些患者脑功能障碍的诱因复杂,有疾病本身的因素,比如:低氧血症导致脑代谢障碍、疾病引起神经化学递质改变、渗透压改变导致脑水肿等。除了疾病本身,治疗干预更可能是双刃剑,比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常常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而不可避免的出现高碳酸血症和中心静脉压升高等表现,这种临床妥协的结果,对脑功能也存在不同的影响。

ICU 患者出院后脑功能问题 

成人和儿童 ICU 患者,出院后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脑功能障碍,早期可表现谵妄、焦虑等,后期发展为神经心理障碍或认识能力下降。

RAIN-ICU 研究纳入了 821 例呼吸衰竭或休克的成人重症患者,研究发现住院期间谵妄持续时间越长,出院后一年内的认知和执行能力越差,出院后第 3 个月,26% 患者认知和执行力评分与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样,到了第 12 个月,仍然有 24% 患者存在这种问题。

神经 ICU 与综合 ICU孰优孰劣?

近 20 年,神经重症专科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历史对照研究提示这种专科 ICU 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结局,但是还没有前瞻性对照研究来证实。因为,专科 ICU 的相关技术、脑保护的策略,综合 ICU 完全可以开展和执行,这些因素可能抵消了专科 ICU 的优势。

因此,不论是专科ICU,还是综合ICU,对于所有重症患者,脑功能的监测和保护都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因为脑功能状态不仅影响疾病的短期转归,还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秦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