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你未必知道这个词的准确含义

2016-03-03 13:57 来源:丁香园 作者:北京急救中心 冯庚主任医师
字体大小
- | +

「猝死」这个词是急救医学领域中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通的名词之一,但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准确含义吗?我看不然,不信的话请先做 2 道简单的测试题(每个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① 下面哪些情况可以导致猝死?

A. 溺水;B. 车祸;C. 触电;D. 以上都不是

② 猝死患者能被抢救过来吗?

A. 能;B. 不能;C. 有时能;D. 取决于时间

请先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让我们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猝死的定义:「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上述内容可以浓缩成 6 个字,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算作猝死呢?有人分别认为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是 1 小时、6 小时、12 小时及 24 小时之内的为猝死,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定论。

从字面看猝死似乎是患者「突然死亡」,但实际上这个词还有进一步的内容限定。诊断猝死必须同时满足 3 个条件,对此称之为猝死三要素:

要素一:患者已经死亡,没有死亡的不能称为猝死。

也就是说,猝死是一切都结束后方能做出的终结性诊断,是盖棺定论。所以猝死患者是不能抢救的,死人怎么抢救?猝死是只能预防,不能治疗的疾病,道理很简单,因为患者已经死了。对此,无论是非医疗界的各种传播媒体,还是医疗界的普通医务人员,甚至很多资深医学专家和组织都有误区。

比如有人在我国顶级医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中有如下字样:「成功抢救猝死患者… …,等等。」人都死了,怎么还能「成功抢救」?再如有著名专家写了一本医学专著,书名是《猝死诊断防治学》。猝死的诊断和预防毋庸置疑,唯独不能治疗。类似「猝死抢救、猝死复苏」的字样在各类媒体和医学专业出版物中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作者把猝死和心搏骤停混淆了!后者有时是可以逆转的,故患者有时是可以抢救甚至抢救成功的,而前者是已经死亡的既定事实,是不可逆转的,是盖棺定论。

要素二:患者是因病死亡,是正常死亡,是自然死亡。

患者不是死于创伤、溺水、触电、坠楼、外伤失血、中毒、凶杀、车祸等等。在这一点上媒体和医疗界同样存在大量误区,如我国很多医学核心期刊甚至专著的文章中有如下字样:「触电猝死抢救体会」、「乙醇中毒时猝死原因及防范」… …等等。要知道这些都属于意外死亡,属于非自然死亡,因此不属于猝死的范畴。

要素三:死亡的发生时间是不可预料的。

猝死是患者猝然而死,无论患者本人还是他(她)的家人往往是措手不及。多数情况下能够预料的死亡都不能算做猝死。临床上终末期疾病的患者,如癌症晚期、脑血管病后遗症长期卧床的患者逐渐衰竭,直至死亡,这些病情的发展大都可以预期,故不属于猝死。

请注意:诊断猝死时上述三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少一个都不能诊断为猝死。

现在揭晓答案:

第一道题:下面哪些情况可以导致猝死?正确答案是 D(以上都不是);

第二道题:猝死患者能被抢救过来吗?正确答案是 B(不能)。

那么对于猝死的准确概念,你是否心中有数了呢?

更多心血管精彩内容请打开手机微信,搜索并关注「心血管时间」吧,在菜单页的微信对话框内回复「秘籍」,即可获取心血管疾病诊疗经验总结。

编辑: 任杨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